揭秘中国超级工程——厦门翔安海底隧道
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建设的第一条海底隧道。
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,台湾海峡西岸,与台湾隔海相望,全市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,由大陆和海岛组成,市区在厦门岛上,人口243万,下辖思明、湖里、集美、海沧、同安、翔安六个区,是福建唯一没有县的地级市。
交通是支撑一个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。目前从厦门本岛到翔安过海需要1个多小时,翔安隧道一旦建成,厦门岛到翔安区只需要15分钟,路程缩短50多公里,厦门向东部拓展“瓶颈”将被打通。通过翔安隧道,再与西环快速路、翔安大道、水琼线相连接,厦门将形成“一环数射”的大交通格局。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。
工程概况
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跨海工程,全长约9公里,其中海底隧道5.95公里,其中海域段4.2公里。隧道起自厦门市湖里区五通,止于厦门市翔安区西滨,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约70米,工程总投资约32亿元人民币,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座海底隧道。设计采用三孔隧道方案,两侧为行车主洞各设置3车道,中孔为服务隧道。主洞建筑限界净宽13.5米,净高5米。左、右线隧道各设通风竖井1座,隧道全线共设12处行人横通道和5处行车横通道,翔安西滨侧连接线设收费、服务、管理区。预计建设工期为4年。按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。
翔安隧道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,也是第一条由国内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,主线设计时速为80公里。它作为厦门的第四条进出岛通道,上承国道、省道,下接城市区域路网,与厦门岛北面的厦门大桥、集美大桥、西面的海沧大桥一起构成四条连接大陆的路网格局。
建成后,翔安区到岛内两地间将缩短50公里的路程,建成后厦门岛到翔安只需15分钟。厦门海底隧道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,对于提升厦门的城市功能,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,优化产业布局,大大改善厦门市的投资环境,加快厦门国际化港口建设步伐,都将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。而作为我国大陆第一座海底隧道,对于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术,为类似工程的动工兴建,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,都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。
多项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难题
作为我国大陆首条海底隧道,厦门翔安隧道一开始就备受世人瞩目。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平面以下数十米深处,开挖断面上百平方米、跨越海域4公里的行车隧道,谈何容易?松软土层、透水砂层、海底风化槽等一只只“拦路虎”挡在建设者面前。翔安隧道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术,为类似工程的动工兴建,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,都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。
难点一:在泥土中掘进
翔安隧道两端陆域部分是在全强风化层下挖隧道。
全强风化层,通俗地说就是泥土。由于泥土缺乏足够的支撑力,类似翔安隧道断面这么大的隧道,如果全洞一次性开挖掘进,塌方的风险就非常大。针对土层施工,工程人员在主隧道采用了CRD四部工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。这两种办法都是将大断面分解成若干个小断面依序进行挖掘与支护,松软土层的压力得以巧妙地分解。
在松软土层的隧道施工,需要随时对已挖掘的隧道进行支撑和保护,施工进度一般只能达到每天1米,而在岩层施工,因为岩层支撑能力好,一天可以达到10米。翔安隧道采用的施工技术每天能掘进1至1.5米,与国内类似工程相比,其进度是相当快的。为加快进度,施工方在隧道两端的浅滩地段修筑了直径约100米的人工岛,从上往下开挖竖井直至主洞处。挖一个井增加了两个作业面,施工方就能从土层两端同时掘进。而这两个竖井还将成为隧道的通风井。
难点二:穿越透水砂层
隧道翔安端的浅滩段还存在一段450米长的透水砂层。砂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一端在陆地一段在海里,砂粒之间充满了水。在这样的地方挖隧道,存在严重的涌水、塌方、透砂风险。
对此,工程人员采用了“地下连续墙井点降水”的办法,即切断砂层与海水的连通,再把砂层里的水排干。首先,施工人员在砂层上方的滩涂填筑围堰,使滩涂成为真正的陆地;然后,在隧道上方地表划定一个长方形的工作面,沿着工作面四周深挖壕沟至砂层下,用混凝土造出隔水墙,将砂层与海水隔开。工程人员在工作面内挖掘了189口深井,砂层中的水便沿着砂粒间的缝隙流入这些井里,接着被抽离。透水砂层里没了水,涌水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难点三:摆平风化深槽
穿越透水砂层后,隧道施工就来到了海底花冈岩层。其实,在全岩层挖掘隧道是较为安全和快速的,但海底岩层的风化深槽却让工程遭遇了最大的施工挑战。
风化深槽是海底岩层因风化作用形成的深坑,就像一只嵌在岩石中的V型水缸,下半部装满了淤泥沙石。风化深槽竖直地嵌入岩层,与海水相通,一旦施工不慎,就像在几十米的海水下把隧道撕开了一个口子,整条隧道都有报废的危险。穿越风化深槽的难度之大、风险之大为国内外罕见。施工人员曾经朝风化深槽里钻了个探测孔,取出岩芯一看,竟是一摊混着海水的黄褐色烂泥,甚至一些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再继续挖下去。因此,四条从几十米到百余米深的海底风化深槽(囊)成了翔安隧道施工的最大障碍。
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工程经验的基础上,众多国内外专家经过反复论证,最终采用全断面预注浆堵水加固方案。简单地说,就是隧道掘进到达风化深槽前约5米时,在已开掘的隧道尽头(俗称掌子面)修一个平整面,在这个平面上钻出200多个直达风化槽的小孔,通过这些小孔,注浆机将强力速干水泥注入风化槽,几个小时后,前方风化槽的烂泥、碎石就板结成了与岩石硬度相当的水泥块。下一步钻隧道,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岩石中凿一个孔。
“我们所使用的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,是世界上最先进的。”翔安隧道工程指挥部总监理工程师曾超博士介绍。工艺难度决定了进度。“全断面帷幕注浆工艺是十分安全的,缺点是速度太慢,半年能挖100米就很不错,但这种施工方案是完全正确的,急不得。”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、81岁高龄的孙均老先生在施工现场说。
翔安隧道有哪些看头
看点一:让人惊叹的世界之最
翔安隧道不仅是我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,也是第一条由国内专家自行设计的海底隧道,还是世界上第一条采用钻爆法(俗称“打眼放炮”)施工的海底隧道。目前,全世界已建、在建的跨海隧道有20多条,主要分布在欧洲、日本和我国香港。由于隧道的横断面越大,施工难度越大,这些隧道几乎都为单向单车道或者双车道,断面比较小。翔安隧道考虑将来的通车需求设计为单向三车道,行车洞开挖断面最大面积达170平方米,居世界之最。从翔安隧道中开挖、弃运土石方约235万立方米,几乎可以将埃及大金字塔塞满。支护用锚杆、钢架、钢筋网、衬砌钢筋等钢材约5万吨,相当于7座巴黎艾菲尔铁塔。
看点二:能做到“滴水不漏”吗
翔安隧道采用全封闭防水衬砌,在建设过程中采取“以堵为主”的原则进行治理。首先,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分析前方地质破碎带情况后,施工人员采用注浆方式,将隧道周围的输水裂隙和涌水空间封堵住。其次,在初期支护(在隧道壁上形成30厘米钢筋混凝土厚壁)和二次衬砌(在隧道壁上形成60厘米的支护厚度)之间铺设薄薄的聚合材料防水层。
为保证万无一失,二次衬砌完毕,施工人员还预留了注浆孔。工程完成后,可能因为周围地质条件变化而在厚壁外形成空洞,通过这些预留的注浆孔回填注浆可以填补这些空洞。用路桥建设集团翔安隧道五通端项目经理王学斌的话说,叫做“一滴水也要堵”。翔安隧道的抗腐蚀、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,可保用100年,并能抵抗7-8级地震,施工工艺为世界顶级水平,工程质量被国家交通部肯定,成为全国三大样板工程之一。
看点三:如何实现空气流动
在长达数公里且周围被海水封闭的隧道内行车,人的呼吸消耗和汽车尾气很快会使隧道内空气变得污浊。为实现隧道内空气流动,翔安隧道设计了两个8米宽、40米深的通风竖井,分别位于隧道两端的浅滩地段。通风竖井穿过厚厚的地表,直通地面,并将在地表上建成两个颇具观赏性的通风塔,塔内设置电梯空间,将塔身和主隧道相连。作为翔安隧道唯一高耸地面的建筑物,通风塔也将成为翔安海底隧道的标志之一。
看点四:发生事故怎么办
如果在隧道里发生交通事故或者遇到险情怎么办?不用急,由服务隧道和人行、车行横洞组成的连通网络,为安全事故处置预留了空间。服务隧道是海底隧道左右两个行车隧道中间的一个小隧道,分上下部分。下部为市政管廊,用于布排供水管、高压电缆、通信光缆等,上部为检修车通道、逃生通道。12处行人横洞、5处行车横洞则横向连通左右隧道与服务隧道,每个横洞间距约300米。一旦车辆在隧道内出现问题,人员、车辆可通过人行横洞、车行横洞进入服务隧道,救援人员也可通过服务隧道迅速抵达交通事故地点施救。
当火灾发生时,隧道的监控人员首先可通过网络通风技术,有效地控制烟流速度和烟流方向,保证人员的撤离路线绝对不受烟雾污染。同时指挥人员可通过先进的监控系统,指挥被困者从服务隧道快速有序地撤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