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过度负责,拖垮你的工作
关于工作,有个热门帖子——
#为什么我那么能干,还总是受气?#
帖主抱怨说:我在公司兢兢业业,各团队的工作都帮忙,每个人的感受都考虑。
谈合作、跟进度、复印资料、整理文件……事事操心,事事都要经手。
可是到头来,评优评先不考虑我,升职加薪更没我的份儿。
帖主的这种遭遇想想就令人气愤:他干了这么多凭什么不受重视?
有位网友的回答,可谓一针见血。
他说:你把工作当成天大的事,却没有天大的本事。
你看上去是责任心强,实际上是缺乏边界感,分不清里外主次。
很可能忙活半天一点绩效没有,而所有辛劳也都成了不值钱的打杂。
每个人的精力都极其有限,无目的地乱忙只会分散我们的能量。
工作中要学会聪明地做事,这样努力才有意义,付出才有回报。
职场上最惨的莫过于过度负责的人
在日常生活中,不乏这样一群人,他们天生乐于助人,对他人的求助几乎从不拒绝。
然而,当这份慷慨移植到职场,若无界限,最终可能反噬自身,使人陷入困境。
不断付出的同时,不仅对方未必领情,自己也可能陷入“费力不讨好”的尴尬境地。
记得初入职场,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时,张哥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教训。
张哥,作为审计领域的佼佼者,业务能力无可挑剔,实乃行业中的精英。
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,是他那颗过分操劳的心。
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无论是为实习生解燃眉之急,还是替小助理承担责任;
他仿佛成了团队的“万能胶”,转眼间协助李姐审核财务报表,又转身帮小刘准备审计报告。
事无巨细,皆在其心,哪怕是更换饮水机水桶或补充打印机纸张这样的琐事,他也亲自过问。
久而久之,领导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核心工作,不得不将一些较为次要的任务分配给了其他团队。
在这之中,就包括对我们实习小组委派的一项任务——审核一家小型企业的合规情况。
这项任务并不复杂,我们团队足以应对自如。
然而,张哥总是放心不下,频繁前来查看进度。
在这频繁的往来中,不幸错过了一个贵宾客户的来电,公司因此错失了一笔重要业务。
对此,张哥深感内疚,主动请求离职。
出乎意料的是,领导并未挽留,直接批准了他的离开。
我们对张哥的遭遇感到遗憾,但在随后的例会上,领导的一番话让我们恍然大悟。
他指出:“若小事事必躬亲,大事却无暇顾及,这并非责任心强的表现,而是责任心的过度释放。”
在职场中,过度的责任心实则是侵犯他人职责领域,承担不应有的后果,无节制地消耗自我。
为了迅速提交方案,你或许会抢着完成同事的任务,不惜牺牲个人时间通宵达旦;
为博取领导欢心,你可能跨越职责边界,多方协调,无形中树立了许多敌人。
如此这般,精神时刻紧绷,大小事务皆挂心头,何谈有余力创新与增值?
最终,只能目睹他人的晋升,自己仅换来一句“虽无功,亦有劳”的安慰。
因此,务必谨记,在工作中切莫过分操心,避免越俎代庖。这点也是监理人在工作中清醒认知。
聪明的职场人从不瞎操心
朋友在求职之际,曾受父母教诲,入职后务必积极表现,勤勉工作。
因此,他从第一天起便主动承揽加班,热心帮助各部门处理琐事,从不顾及个人时间和报酬的得失。
然而,数载光阴流逝,他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七八年之久,职位未曾变动,薪资亦停滞不前。
满腹委屈之下,他向一位职场老手倾诉,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反问:“你能否展示出一项令人信服的成就?”
此言如醍醐灌顶,让他猛然醒悟:过去的付出,或许方向偏差,努力错位。
痛定思痛,他即刻调整策略,专注于核心事务,避免在旁枝末节上耗费精力,对非自身职责范围之事则减少干预。
同时,他沉心静气,深耕专业技能,提升业务能力。短短两年间,他成功转型,步入心仪的工作岗位。
古希腊智慧的光辉中,有这样一句流传久远的谚语:“专注自我职责,勿多管他人之事。”
此训诫在现代职场同样适用。
当今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,我们仅需恪尽职守,即可确保工作的顺畅推进。
沃尔特,四十二岁,是某医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,生活几乎被工作填满,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职场沉迷者”。
他的日常包括每日处理海量邮件、制定多个方案以及与众多经销商沟通,甚至假期也不休息。然而,这些忙碌并未落在他的本职——管理上。
因此,尽管他忙得不可开交,团队管理却变得混乱无序:员工纪律涣散,工作积极性低迷,迟到早退现象频发。
年终考核时,他的团队成绩垫底,沃尔特遭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。
这次挫败让沃尔特深刻反思,他决定调整工作策略。
首先,他给自己放了个短假,借此切断那些非必要的琐碎事务,接着精心策划了一份全新的管理方案。
期间,他通过在线课程、阅读书籍、向行业前辈请教,甚至研究心理学,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,准备充分。
假期结束后,沃尔特回归岗位,立即采取行动。
他逐一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,清晰界定工作要求,并公布了一套奖惩机制。
不久,团队管理迅速改善,沃尔特再次赢得了上级的信任与肯定。
在我们的职场环境中,不乏这样的同事:他们或许不善言辞,不轻易接手额外任务,从不盲目奔波,但却总能在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就。
真正的职场智慧,在于认清并拒绝那些超出自己专长的任务,放弃事事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想法。
将精力集中于分内之事,懂得适度克制,这才是职场人士应有的修养。
试图一人承担所有,往往让人陷入平庸的泥潭。
相反,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件事情上,个人的成长速度会超乎想象。
这不仅是对工作效率的提升,更是职场成熟与自我成长的重要体现。
真正的高手只打造核心竞争力
章义伍的企业培训智慧令人深思:
"真正杰出的人士,并非追求无瑕的完美,而是矢志不渝地追寻卓越。"
这些佼佼者并非毫无瑕疵,他们的不足之处可能显而易见,然而,在某个专业领域,他们拥有无人能及的独特优势。
正是这种核心竞争力,让他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,成为真正的精英。
那么,如何有效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呢?
商业教练帅健翔在其著作《优势成长》中精心提炼了几条宝贵建议,
在此,我将这些智慧结晶分享于你,愿能助你一臂之力。
1、给自己“两个暗示”
首要暗示:自我定位,明辨所长。
理解自身材质,犹如铁杵适宜雕琢为针,木柱则更适合成为牙签。
关键在于认清自我,并寻觅合适的舞台——无论铁针或牙签,各得其所,皆显其价值。
其次暗示:接纳局限,明智自知。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此言不虚,但也需正视“天生我不材”之处。自我审视时,既要看见光亮,也需面对阴影。
通过三问自省:
公司需求何在?
我能贡献何物?
脱离平台,我的竞争力何存?
财经智者吴晓波之言,点醒无数追梦人:智者善用其长,而非苦于短板。
两大暗示,旨在启迪:发现个人优势,精准导航职业生涯之路。
唯有如此,方能在浩瀚商海中,扬帆远航,抵达成功彼岸。
2、深度工作,专心致志
专注的力量在于,它能激发心智的深层潜能。
正如俞敏洪所言,持续的注意力分散会导致智能表现下滑。
相反,当我们的全部精神聚焦于单一目标时,大脑机制仿佛被激活,思维的敏锐度显著提升。
这种高强度的集中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更是价值创造的温床。
然而,深度工作并非盲目努力,而是智慧规划下的能量优化策略。
合理安排日程是关键:划分时间区块,优先攻克重要任务,随后转至次级事项,疲劳时则以轻松事务调节。
例如,设定每日上午9至11时为高效工作专属时段,此习惯需坚定不移,不容丝毫动摇。
营造无干扰环境,是深度工作的另一要诀。
工作期间,手机应置于视线之外,闲谈需拒之门外,全力排除外界侵扰,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。
这样的沉浸状态,是深度工作的理想境界。
简而言之,深度工作是在明确方向指引下的垂直探索与精进。
它要求我们在选定的路径上,不懈挖掘,不断深化,以此实现从广度到深度的跨越。
3、长期主义,发挥时间效用
坚持长期主义,拥抱时间的魔力
发现个人天赋后,重要的是沉心静气,深入探索。
接下来,是不懈的坚守,让时间成为你的强大盟友。
秉持“立宏愿,行微步,致远路,虔诚行”的态度,不急不躁,在日常点滴中稳步前行。
如此,每一份努力如同溪流汇聚,终将成就江河,时间将融合你的天赋、经历与机缘,馈赠你心中的至宝。
耐力赛中的胜利者
职场精英深知,成功是一场马拉松,非短跑冲刺。
他们为持久战装备齐全。
正如那句智慧之言提醒我们:不必苛求每次都赢,关键性的胜利足以改写篇章。
同样,你无须万事皆通,专注于一点,臻于化境,足矣。
不必追求每日百事的忙碌假象,专注于一事,做到极致,方显英雄本色。
精进优势,铸就核心竞争力
真正的强者之道,在于识别并深耕个人优势,将其锤炼成无可匹敌的核心竞争力。
这是顶尖思维模式的体现,它要求我们在选定的领域内深耕细作,不止于优秀,更要追求卓越。
传统职场理念中,"木桶理论"占据显著位置,强调团队或个人的整体表现受限于最弱的一环。
这意味着,完善短板被视为提升整体能力的关键路径。
然而,随着时代变迁,这一理论遭遇现实挑战。
人们逐渐意识到,追求全能并不现实,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优势与局限。
于是,"新木桶理论"应运而生,它倡导聚焦个人优势,将其发挥至极致。
在这个个体价值凸显的时代,个人不再是单一的"桶",而是拥有独特长板的个体,寻找合作契机,共同构建更强大的"桶"。
具体而言,识别并深耕个人专长,然后与同样具有突出长板的伙伴协同作战,通过高效分工与合作,实现价值的最大化。
在这样的协作模式中,每个成员因其不可替代性而显得尤为重要。
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我专注于我的长板,寻觅其他领域的长板拼接,如此,我们共同构筑的将是高耸的桶壁。”
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合作中的长板效应。
因此,自我认知显得尤为关键:既要明了自己的优势,也要坦然接受自身的局限。
这样的自知之明,使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合理定位,避免过度扩张职责范围,从而更加专注与高效。
最终,深刻理解并持续精进个人的核心竞争力,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途径。
在明确自身才华与极限的基础上,不懈努力,方能塑造难以复制的个人品牌,成为任何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。